剪掉心理臍帶,不減滿滿關愛

- Cheers雜誌190期
- 圖片來源:陳郁璉

察覺情緒來源,向多餘壓力說bye-bye
真心喜歡自己,理解自己是獨立個體,為生活和情緒負責任。
曾以自傳《回家:賴佩霞20年修行告白》談家庭關係與自我覺醒的演員賴佩霞,最近甫出版《我要心動一輩子:親密關係的10道練習題》,受訪時她提到,曾和先生約好一起去旅行,後來先生臨時無法同行,她依舊玩得盡興,還回傳旅途中漂亮的照片給另一半。同行友人驚訝地問她:「他不在,妳為什麼還可以玩的這麼自在?」
賴佩霞認為,情緒是專屬自己的禮物,好壞都該由自己掌控。自己的價值應該是把正向情緒分享給家人,當家中快樂的成員愈來愈多,和諧氣氛就會彼此感染。既然先生不能來已是事實,又何必多創造一個不開心的自己,於事無補又徒然增加先生的內疚?
情緒風暴來襲時,最好能自覺性地探索內在,仔細想想,情緒的來源是他人,還是自己?是事件,還是過往的記憶?對情緒有更多覺察,才能和「不屬於自己的壓力」真正切割。
保持心理安全距離
家人不快樂時,你敢快樂嗎?人從出生就建立家庭連結,因此下意識地將家人的情緒視為自己的責任,也在親密關係中,不自覺地以展現負面情緒作為吸引更多關心的手段。不過實際上,無論情緒的操控源自期待或依賴,當它變成工具,都無助於真正和諧關係的建立。
賴佩霞常告訴孩子:「我不開心是我的事,你們應該好好過自己的日子。」鼓勵他們在心理上剪掉臍帶,和家人的情緒保持安全距離。
許多人埋怨長輩愛碎念,其實那是對方紓解壓力、表達關愛的方式。與其要求他改變行為,不如先讀懂背後的意涵。
另外,誠實評估自己對「現在的家庭狀況」可以承擔到什麼地步?若是已達臨界點,不妨練習「放下期待」。改變別人很困難,不必把這一點無限上綱放在自己肩膀上。
用「小確幸時光」暫停煩惱
當你感覺自己被繁雜家事擠壓得難以呼吸,別急著鑽牛角尖,給自己一段專屬自我的時光。可先從興趣著手,仔細想想,哪些是會讓心情愉快、願意全心投入的事物?
專注做喜歡的事,是煩惱的「暫停鍵」,也是找回自我價值的儀式。可協助抽離原本困頓的狀態,在心態上重新出發。
清理空間,整理心情
若一心惦念家人或生活中難解的問題,即使上班也無法專心工作,很容易反映在雜亂的周遭環境上。放任混亂不斷累積的結果,不僅拖累工作品質,也堵塞心情。
來到辦公室後,如果心情仍難以平復。不妨先花幾分鐘好好整理座位,藉著清理的動作,靜下來傾聽心中的雜訊。一旦開始尊重現在身處的空間,就會明白應該留下什麼樣的情緒,把值得珍惜的事物放在身邊,果斷捨棄無謂囤積。學習「丟掉」的藝術,也等於丟掉心中的紛亂,幫助自己重新找回條理和秩序。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