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為什麼人的行為這麼難改變?為什麼明明是對自己有好處的,我們還是不願意改變?要如何改變一個人的行為?認知科學與醫學的新發現提供了答案:提出正面願景、訴諸情緒的感受、快速達成顯著的成果,是促使人們改變的3大關鍵。
改變員工行為的3大迷思

外在環境在變,企業也必須隨時跟著改變,當然內部的所有員工也得改變。但是,對經理人而言,總是覺得心有餘而力不足,很難說服員工改變。

要一個人改變真的有這麼困難嗎?原因可能是你用錯方法了。事實上,我們對於人類的行為有太多誤解。美國《快速企業》雜誌(FastCompany)指出了一般人對於改變的3大迷思。迷思1:危機與恐懼可促使人們改變?

過去我們認為,危機是促使人們改變的重要動力。然而,事實正好相反,再大的危機,即使威脅到個人的生命,也很難讓人改變。

約翰霍普金斯大學(JohnsHopkinsUniversity)醫學院院長愛德華‧米勒(EdwardMiller)長期追蹤心臟病患的病情後發現,心血管阻塞嚴重必須接受心臟繞道手術的患者,動完手術的兩年後,有高達90%的人沒有任何的改變,依舊維持過去不好的生活習慣,因此再度引發血管阻塞。

此外,許多醫生常常運用死亡的恐懼試圖說服病患改變生活習慣,預防疾病的復發,其實是適得其反的做法。加州大學(UniversityofCalifornia)舊金山分校醫學教授迪恩‧歐尼許(DeanOrnish)認為,讓病患體會正面的生活樂趣比起警告死亡的恐懼,更能促使病患改變習慣、遠離疾病。因為,「一般人通常不願相信不幸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。」

1993年,歐尼許曾進行一項研究,挑選了333名動脈嚴重阻塞的病患接受他所設計的治療計劃。除了一般的醫學治療之外,這些病患每星期必須參加兩次的團體治療活動,包括冥想、放鬆、瑜珈、以及有氧運動等。

這項計劃為期1年的時間,根據歐尼許的持續追蹤,3年後有77%的人仍維持新的生活習慣,未再發生心血管阻塞的情形。

對於經理人來說,這樣的結果到底有什麼意義?提出正面的願景、而不是強調當下的危機或是困境,更能促使員工改變。但是願景不是空中畫大餅,知名的管理大師肯‧布蘭查(KenBlanchard)在《願景的力量》(FullSteamAhead)新書中提到,成功的願景包含3大關鍵要素:組織的定位、前進的方向、以及行動的方針。迷思2:事實的分析可有效說服人們改變?

不要太相信理性的力量。哈佛商學院教授約翰‧科特(JohnKotter)指出,「人之所以改變是因為親眼看見某個事實而影響了內心的感受,不是因為分析事實而改變想法。」

延伸閱讀

  1. 1 平庸領導者vs.傑出領導者,最大關鍵點在「情緒智商」
  2. 2 讓自己成為高EQ、有領導力的人才:大學時代就該培養的8種「軟實力」
  3. 3 破除領導盲點,團隊管理的13個致勝法則
  4. 4 頂尖經理人:從自我養成到跨國管理15堂課
  5. 5 從一份「員工福利大調查」聆聽員工心聲,找出企業福利創新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