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隨著日本療癒系手遊《旅行青蛙》爆紅,「佛系」一詞再次成了熱門用詞,「佛系青年」、「佛系養蛙」等字彙佔盡媒體版面。究竟佛系的意義是什麼?背後的社會現象,該如何被解讀?
「佛系青年」崛起:是豁達還逃避?年輕世代困境真相

儘管「佛系」一詞得到不少年輕人共鳴,但同時也掀起批判聲浪。中國官媒《人民日報》評論指出,雲淡風輕固然好,但凡事總得有走心(指用心)的地方,處處不堅持、事事隨大流,那只能是淹沒於人潮、迷失掉自我。

《中國青年報》直指,佛系狀態雖能讓人有所謂的「平常心」,但90後在現實裡面對的問題,卻沒有因此而改變。不論失敗或成功,至少有人會用正面強攻的姿態與命運抗爭,但佛系青年選擇退讓,不爭不搶、無欲無求,實際上不過是逃避。

不少學者也把「佛系」與「喪文化(指失去目標、喪失心智的年輕人)」畫上等號,認為無欲無求、一切隨緣的生活態度,是另一種陷入頹廢與絕望泥沼的生存方式。

真正該探究的,是「佛系現象」背後的「社會問題」

是豁達還是逃避?事實上,這個問題並沒有正確答案。

在中國,有一本暢銷書叫《你必須非常努力,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》,「佛系」雖然主張看淡一切、與世無爭,但在這個紛擾不安的社會,想達到佛系境界,也得先作出一番努力,才能泰然面對一切挫折。

而在《莊子,從心開始》一書中也提到,「身心的安定」反而是面對混亂時代最有力量的武器。

事實上,或許真正該思考的,不是「佛系」一詞的好壞,而是背後隱含的社會問題。究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,讓年輕人拋下野心、拋下登上巔峰的渴望,轉而追逐隨遇而安的人生?

面對生活上的諸多難題,年輕人直接放棄爭取、與現狀妥協,在許多目標實踐上,還必須用「有也行、沒有也行」的心態自我消解,這又究竟是個什麼樣的時代?

從根本改善社會問題,解決年輕人內心的焦慮與迷茫,才是化解「佛系」各種衍生負面意義的最佳方法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徐重仁:重出江湖,帶你看見不平凡的自己
  2. 2 年輕人不想社交、不想生娃,只想養青蛙:從心理學看「旅行青蛙」暴紅背後的4個真相
  3. 3 情境管理:主管必學,驅動組織當責的13堂攻心術
  4. 4 看見凌宗湧 —洞察花藝和人生的美學百態
  5. 5 不加薪也能讓員工體驗提升!韋萊韜悅用四個英文字,讓人才理解老闆的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