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一個人老去,日本人不稱它是「孤老」,而是「獨立老」,獨立自主地老去,是不是自立自強多了?是不是心態健康多了?
8年後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:別再說「孤老」,請接受「獨立老」

一天比一天老去,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即使如此,每個人還是一天比一天老,而且一代比一代活得老,唯一能做的事,準備好老去,做好三件事:存錢、存健康,以及會過生活。

最重要的是,認清現實,接受老化,用正確的心態迎接它。

未來不再有兒孫滿堂

相比日本,台灣的老人太自艾自憐,活得太悲情,因為我們的社會觀念還留在短命的時代。雖然早已步入「高齡化社會」,再八年就進到「超高齡社會」,每五個人當中,有一人是65歲以上,我們仍然無法坦然面對長夀這件事。

那麼,長壽就不是禮物,而是詛咒,不斷地抱怨各種老去的困境,讓人無法安老。

前天翻開報紙,在頭版下方,赫然跳入眼簾是「孤老宅」三個字,在驚魂未甫之下,我把這條新聞讀完,大意是在說,台灣目前有52萬多間的房子住的是65歲老人,其中近40萬間是一人獨居的老人,高達76%,也就是所謂的「孤老宅」。

以大台北來說,有13萬間「孤老宅」,潛藏著「以房養老」商機400億元。

它究竟是商機,還是風險,尚待長期觀察。我想講的是「孤老」這兩個字,是孤獨老去的縮寫,充滿負面意涵,背後代表台灣社會對「一個人老去」還未準備好。

一般人認為幸福的老人就是兒孫滿堂,問題是將有愈來愈多的老人是一個人走向終點,過去多半是喪偶的老人,現在會多了孩子不在身邊的老人,以及單身未婚的老人。若是觀念不變,仍然留在舊時代,就會讓這些老人覺得自己很孤單、很可憐、這個人生活得很不值。

一個人老去,愈來愈普遍

日本的出版界雖然和台灣一樣,經營每下愈況,不過令人想像不到的是,他們十年前就開始談老年生活,教大家如何迎接老去;這兩三年最熱的議題,更讓人吃驚,是「年老老人」教「年輕老人」在更老的時候,依然活得自在,甚至是工作到很老。

所以作者當中,出現百歲人瑞教人生活、九十餘歲的律師教七十歲的律師怎麼繼續接案工作...

對他們來說,「老化」是一種必然,不是一個選項,只有接受它,想辦法和平共處,把它當作人生的一部分,有意識、有覺醒地過好每一天,在病痛與衰老中、在折磨與不便中,找到小確幸、找到存在感,緩步走向滿天晚霞餘暉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人因負責而偉大
  2. 2 【要獨立老,不要孤獨老】洪雪珍:人生的第二個青春,最有條件做自己
  3. 3 看見凌宗湧 —洞察花藝和人生的美學百態
  4. 4 情境管理:主管必學,驅動組織當責的13堂攻心術
  5. 5 從一份「員工福利大調查」聆聽員工心聲,找出企業福利創新之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