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,126次失敗的啟發:別從眾,勇敢跳進未知

- Cheers雜誌220期
- 圖片來源:廖祐瑲

《Forbes》雜誌2018年英國富豪排行榜第8名,身價56億美元、比英國維珍集團執行長理查‧布蘭森(Richard Branson)、台灣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更有錢的企業家,如何激盪出源源不絕的創新能量,得先從他身處的辦公環境談起。
戴森公司創辦人詹姆士‧戴森(James Dyson)的辦公室中,無多餘擺設,淨白方形的大辦公桌上擺了本筆記本,後方書架的藏書,則多屬建築設計、創新發明類別。
辦公桌正前方,是張畫有產品草圖的工作台,這些元素已具體而微地傳遞出維繫戴森公司近30年的關鍵字:「設計」、「創意」、「工程」。
當中格外吸引訪客目光的,其實是窗邊的一張小桌子。上面擺滿被員工戲稱為「玩具」、各種已拆解或「剖半」的手持式吸塵器、風扇、馬達、飛機與汽車模型。
對「首席工程師」戴森而言,拆解後再重組,是他最徹底理解產品的方式。從中看清每個細節,才能不被既有框架束縛,再從現況往前推進。
這個簡約而毫不奢華的空間,就是戴森公司積蓄一切能量的起點。
他,被喻現代愛迪生:想做什麼,就放膽去做
當全世界都好奇,戴森如何在人人都想創新、卻只有少數人能實踐並轉化為商機的年代,不斷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點子時,《Cheers》雜誌採訪團隊獨家走進他的工作基地,由有「現代愛迪生」之稱的戴森,自我剖析創新之道。
戴著圓框眼鏡、頂著一頭銀髮,72歲的戴森,紅潤臉龐上絲毫沒有剛處理完一堆行政事務的疲憊。他精神抖擻地迎接來訪記者,起身遞上名片,動作俐落,毫不拖泥帶水。
「如何鍛鍊出和你一樣,能不斷創新的大腦?」記者問。
戴森微笑著給了個頗具哲學思維的回答:「想做什麼事情,就去做吧。」
「我從來不給建議,因為沒人知道明天會怎麼改變,所以我說的話不重要。但我覺得對每個人都真正重要的是:想做什麼事情,就去做,」戴森強調。
這句話是他給的忠告,但描述的也是近半世紀前的自己。
戴森忽然轉頭,望向窗外陳設在園區內的海上高速登陸艇。這看來有點突兀的擺設,背後其實有段故事。
早在1970年,23歲的戴森仍在皇家藝術學院(Royal College of Art)求學時,羅托克公司的董事長傑洛米‧佛萊(Jeremy Fry)就給了他一個設計船艦的工作機會。這是戴森人生中第一款正式量產、可載運車輛及軍事用品的產品,大大提升他對工程設計的自信。
最新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