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壓迫式的轉嫁,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,且通常在無意識裡發生。
工作壓力大,總把脾氣帶回家?我們對抗的往往是「弱的人」,而不是錯的人

湊佳苗的《告白》故事中,受暴於母親的渡邊不反抗母親,而是霸凌比自己更軟弱的同學下村,而下村不正面反擊渡邊,卻轉身把比自己弱小的4歲女孩拋進游泳池裡致其身亡。

電影血淋淋地刻劃一種現象:為了擺脫壓迫,很多人不是去反抗壓迫者,而是將壓迫轉嫁、報復給比自己弱小的人。

電影裡以年少的孩子為主,呈現面對父母他們的立場是脆弱艱難的。身在一個懵懵懂懂的年紀,做出的反抗難免有所偏差。但跳脫電影劇情看現實生活,許多成人何嘗能夠推翻了這種暴暴相傳的現象?

比起認識自己、進行改變,大部份的時候,人會選擇省事的做法──比起和權威者談判,把壓迫分傳下去方便多了。卻沒意識到,如上述,這是一個人從受暴者演化成施暴者的過程。

就像我見過的一張圖:老闆大罵員工,員工回家罵妻子,妻子轉身罵孩子,孩子去後院踢狗。

這種壓迫式的轉嫁,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,且通常在無意識裡發生──員工回家不會直白地對妻子說「老闆讓我受氣,所以我要讓妳一起倒楣」,而是會因為心情不好,接著對無關緊要的事的容忍度降低,例如藉由挑剔晚餐,向自己的家人發洩。

而有了看似和老闆無關的晚餐做幌子,壓迫的根源模糊了,變得更難以阻斷。

一個人想帶給另一個人幸福,他得先維護自己的幸福。若連自己都保護不了,在其保護下的人也並不安全。「息事寧人」若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,而是從一而終的態度,統治者的蠻橫和制度裡的暴力將永續。

事實上,關係鏈裡的任何一個人喊停,就可能扭轉局面。

有時缺乏的是信心,忽視了自己的談判優勢,有時缺乏的是知識和眼界,不知道別種做法的可能,又或許缺乏的是另一個東西,令你我一不小心成為鴕鳥。

然而沒有人是一無是處的,我們生來都帶著屬於自己的禮物,有些人圓融、有些人機靈、有些人細膩。對抗壓迫的方法有千百種,運用自己的優勢發揮作用,就是一個奇蹟的開始。

如何溫柔而有力量、眼光深邃而寬闊,是每一個人永恆的課題,無人例外。

(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)

延伸閱讀

  1. 1 孤獨也是種自在的生活方式,導演蔡明亮:用熱情來反省人際的疏離
  2. 2 【談告別】7個離婚心理學:學會分離,才能好好相聚
  3. 3 頂尖經理人:從自我養成到跨國管理15堂課
  4. 4 情境管理:主管必學,驅動組織當責的13堂攻心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