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大學畢業後找工作的空窗期,在勞動統計上雖然稱為「失業」,但是是短暫且容易擺脫的摩擦性失業。摩擦性失業的原因與定義為何,本文為你揭曉。
摩擦性失業

摩擦性失業重要的3件事:

  1. 時間短暫且容易擺脫,本質上與結構性失業、週期性失業不同。
  2. 摩擦性失業者願意工作、也具備職能,多為自願型的失業。
  3. 解決方法往往在調整求職心態,當價值觀與職能跟工作機會相匹配,通常很快就能就業。

什麼是磨擦性失業?

摩擦性失業(Frictional Unemployment)原本就是市場經濟的現象之一,但是在新冠疫情發生後的中國青年身上特別明顯,2022年還一度成為大陸網民的熱門詞彙。

「摩擦性失業」雖然本質上也是「沒有工作(失業)」的一種,但與其他類型的失業相比,摩擦性失業的前景卻相對樂觀。這群人儘管暫時沒有工作,但是最大的特徵是,既年輕又有職能,只是目前找不到符合期待的職缺,最常見發生在大學應屆畢業生身上。

另外一群容易出現摩擦性失業的人,則是已經出社會幾年,但隨著職能愈來愈強,現有公司不再能滿足其對於收入與地位的期望,離開舊東家後卻因為一時沒有更好的職缺而暫時失業。因此,摩擦性失業有時也稱為「求職性失業」。

摩擦性失業的成因有哪些?

除了剛離開校園的大學畢業生,以及為了追求更好的條件而離職者,摩擦性失業還經常發生在剛搬到新地方、新國家,一時找不到合適職缺的工作人身上。

已有工作經驗者發生摩擦性失業的原因大致有兩個:一是對現在的工作不滿,特別是企業在面對疫情下的工作安排缺乏彈性,使得疫後引發一波「大離職潮」。二是人生插曲,比如生病、生育、搬家,或是再回學校深造,當人生出現巨大變動時,很可能連帶工作也所有調整。

商業雜誌《Entrepreneur》認為,摩擦性失業的出現,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對市場經濟體的肯定。

原因在於工作者擁有職能,也有積蓄,因為工作機會很多,才敢放棄現有工作,勇於尋找更適合自己的職缺。相反地,若工作人只想保住現有飯碗,不敢踏出舒適圈尋找更大的舞台,代表好的職缺相對少,或是市場相對動盪。

根據歐盟統計,當失業持續時間超過一年以上,就可稱為長期失業。值得注意的是,長期失業與長期沒有工作(Long-term jobless)不同,前者有實際的求職行為,後者則沒有。

摩擦性失業與其他類型失業不同

市場經濟下,常見的失業類型共有結構性失業、週期性失業、季節性失業、工資性失業以及就業不足,說明如下:

延伸閱讀

  1. 1 比金融危機還慘!台灣無薪假創10年新高…人力銀行曝:會做這「3件事」,公司優先留你
  2. 2 最慘畢業生!職缺驟減、薪資8年才追上學長姐,新冠世代何去何從?
  3. 3 情境管理:主管必學,驅動組織當責的13堂攻心術
  4. 4 真誠領導:施振榮洞悉人性的管理心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