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要為興趣工作,還是為生活而工作?
- 作者:Mr.P自信教練
- 2018.03.29
Mr.P自信教練,專職教授自信,擅長將自信、溝通、人生等看似無跡可尋的課題,轉換為可供一般人輕鬆學習的方法,希望以自己的人生經歷鼓勵每個人,在遇到挫折時保有自信的勇氣,成就精彩的人生。
一直以來社會上對於「一個人該不該做自己有興趣的工作」存在著兩極的看法,兩派中也不乏有成功者,為此爭論不休。
就好比日本名導演北野武曾說:
「漫才跟電影都不是我真心想做的工作,也幸好我不想做,因為自己不喜歡的職業,做起來會比較順遂。」
然而賈伯斯卻對此抱持完全不同的看法,他說:
「工作會佔據你人生的一大部分,而唯一讓自己心滿意足的方法,就是去做你心目中美好的事。而唯一能做到的方法,就是愛你所做的事。如果你還沒找到,繼續找,別安於現狀。」
到底誰說的是對的?其實在我看來,他們兩者的說法都對,但也都錯了。
偉人的成就,就只是偉人的成就,但一般人就只是一般人,對偉人來說適用的規則,並不適用於一般人。
若一般人像北野武般,明明不喜歡現在的工作,卻硬著頭皮逼自己死撐,結果往往是效率更加低落、更加嚴重的工作倦怠,從困難的工作中產生成就感什麼的,都只是空談,還沒等到那時候,早就熬不下去了吧。
然而照著賈伯斯的建議走,也不見得就保證成功,你應該也聽過這句話吧:「當你把興趣當成工作的時候,這份工作就會越來越無聊。」萌芽中的興趣碰上殘酷的現實,興趣能支撐你多久?
我認為影響北野武與賈伯斯成功的關鍵因素,跟「熱情產生的順序」並無關聯,先天的熱情固然很棒,但能真的永恆不滅嗎?我並不這麼認為;後天的熱情固然甜美,但多少人能撐過一開始的艱苦期,熬到熱情開始產生呢?
並且對一般人來說,不管是走北野武的「克服困難產生興趣之道」,或是賈伯斯的「保有熱情就無所畏懼之道」,我認為都是不可行的,除非你真的搞懂,到底「熱情」這兩個字意味著什麼。
熱情的背後是什麼
我的某份工作是PM,僅做了三個月就遞了辭呈,後來轉往B2C的業務銷售,很多人以為,我是因為討厭當PM所以辭職的,但其實不然。
當時驅使我離開的原因是,我明明職位是產品經理,卻老是得處理出口報關的雜務,這跟當初面試時談的不同。
不符合預期的工作內容 ,讓我對工作產生倦怠而離開,這是消滅我熱情的真因,而不是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有什麼錯。
換句話說,熱情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真正會影響我們意願的,其實藏在熱情的背後。如果一個人沒有搞清楚自己熱情的來由,那不管換到哪個領域,做什麼工作都是沒有用的。
再舉例來說,我曾在同一份業務工作中感到很痛苦,也曾經在同一份工作中感到很快樂。
痛苦是因為當時的主管獨斷專橫,用軍隊式的方式管理下屬,只給批評不給建議,採取壓迫式的方法訂業績目標的,大家都對他敢怒不敢言。
快樂是因為後來這位主管調職了,新來的主管積極的給予我們指導、以身作則,鼓勵我們發展出自己的個人風格,公司也因他的到來煥然一新。
是什麼組成了你的熱情
熱情很抽象,要激發熱情,就得讓熱情變得具體。同樣的工作,在內容不變下,能影響熱情的因子很多,像是:
1.工作方式的轉換
2.主管的領導方式
3客戶的回饋
4.薪資福利的內容
以上每個因子都充滿了可變性,而我們很容易就被會這些因子給驅使操控。
但北野武和賈伯斯卻不同,他們真正超越一般人的地方其實是:
他們掌握了駕馭熱情的能力。
很多人以為成功者是變態,能承受一般人吃不了的苦,然而在我看來,我並不這樣認為,我以為的是他們比大多數人更了解自己,所以更懂得駕馭自己的心。
他們很清楚什麼會將他們擊垮,也很清楚什麼可以滋養雄心,因此他們可以很有智慧地做出最正確的選擇,讓自己常保熱情,並且從工作中發掘成就感。
所以所謂的志業,其實要在你足夠了解自己,你很清楚的知道,是什麼讓你產生熱情(動力)了,你才會真正知道,屬於自己的志業是什麼。
例如:
●如果你是銷售汽車的業務員,是業績競賽第一名讓你有熱情嗎?那你的熱情來自於挑戰。
●看到客戶開著你推薦的車,全家出遊而有熱情?那你的熱情來自於被人信任。
●跟客戶變成好朋友而產生熱情?那你的熱情就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交際。
●優渥的薪水讓家人能有穩定生活而有熱情?那你的熱情是來自於對家人的付出。
熱情的來由有上百上千種,但都脫離不了熱情的本質,它一定跟你這個人最核心的價值觀是高度相關的。
所以,若你現在並不清楚自己為何而工作,想做什麼工作,想往哪個方向前進,不妨回首一下自己一路以來的工作經驗、生活經驗。在生命中的哪個時刻,你曾覺得無比開心,那件事就會是你的熱情所在。
了解自己的熱情從何而來,你才能掌控自己的價值,不管什麼工作都能變成志業了。
→酷編推薦:Uber宣布退出東南亞市場:輸在這2件事,慘被Grab購併 >>>
(圖片來源:unsplash.com)〈本專欄反映作者意見,不代表本社立場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