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如果能在日常生活的學習都能獲得有效回饋,那麼也可以在全心投入某項領域的過程之中,同時讓自己邁向卓越。
練習1萬個小時卻沒有成功:不是你不努力,而是你少做一件「更重要的事」

1萬小時定律最早由麥爾坎.葛拉威爾在《異數: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?》(Outliers: The Story of Success)這本書所提出,並論述一萬個小時的努力練習可能比與生俱來的天份更重要!

這個定律主要是提醒人們,如果想要成為傑出的專家,從平凡變成超凡,至少要花一萬個小時的反覆練習,假以時日就能成為某個領域的頂尖人物。

這樣的觀點激勵許多懷抱熱情與夢想的人,相信在不斷的努力與堅持之下,只要透過1萬小時的訓練就能成為專家。換句話說,是不是天才已經不是那麼重要,在專業上所投入的練習量才是決定人們是否傑出的關鍵。

然而,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,安德斯‧艾瑞克森(Anders Ericsson)在《刻意練習》(Peak: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)這本書中表示,葛拉威爾引用他當年的研究發現(小提琴手傑出表現的原因),並提出1萬小時法則的說法,顯然是對研究主張有些誤解的。

艾瑞克森認為:

光有練習的「量」是不夠的,還必須兼具練習的「質」,才會是決定個人成就高低的關鍵所在。

那麼練習的質量兼顧該如何作到呢?很重要的一點,就是在大量練習的過程中,確保能夠獲得有效的回饋。因此,努力尋求他人建議可以協助改進不足、俢正缺點,也有助自我肯定。

例如,高水準的職業選手通常不會只有反覆的刻苦練習,在每一次練習結束之後,都會藉由教練的回饋指正,讓自己學習到如何在真實比賽中勝出的技巧,甚至突破自我。

我們不是職業選手,不需身處充滿比賽的競技場,讓自己在高壓下不斷地面對輸贏挑戰。不過,如果能在日常生活的學習都能獲得有效回饋,那麼也可以在全心投入某項領域的過程之中,同時讓自己邁向卓越。

方法其實很簡單,找到一位你有興趣投入領域的行業專家,邀請這位專家作為你的良師,並且在練習的過程中主動提出以下問題,尋求良師的建議與回饋:

我在XXX的部份,要怎麼做才能夠作得更好?

XXX可以是所設定的目標,在練習過後,請教良師這個問題,然後專注的改進缺失,再次投入練習。練習過程中反覆的獲取建議與採取改善行動,能夠讓我們的表現有所成長,不再停滯不前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沒有「慧根」,也要「會跟」,如何找到帶你進步的良師?
  2. 2 刻意練習 如何設定目標?5大原則讓你變高手!
  3. 3 破除領導盲點,團隊管理的13個致勝法則
  4. 4 管理實戰法則:CEO的16個私房管理工具與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