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從頭到尾低著頭、前額頭髮下藏著一雙黑眼圈、彈奏琴鍵的手指用力彎曲著、有時手爆青筋在鍵盤上快速爬行,從這些姿態,可以感受爵士鋼琴手烏野薰頑固的個性;然而旁邊2桌客人,自顧自地大聲說笑,完全沒有察覺樂手的即興演奏。這是台北週六深夜將近12點、藍調爵士酒吧的一景。 每個人與爵士樂開始接觸的方式不同,有人是從金髮帥哥薩克斯風樂手肯尼基(Kenny G)開始、有人是從星巴克的背景音樂開始、有人是從廣告配樂開始、有人則是在婚禮的現場,欣賞了一場樂隊演奏開始。 但爵士樂就只是娛樂性質的陪襯音樂嗎? 當然不!
聽爵士樂,感受靈魂的質量

兩廳院每年8、9月「夏日爵士派對」都會請來國際級的爵士樂大師表演,其中今年票房最好的FOURPLAY樂團靈魂人物貝斯手納森‧伊斯特(Nathan East)在接受採訪時提到:「爵士樂就是抓住當下那一刻的音樂(at that moment),而且基於每個樂手的人生經驗,對同一個樂曲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詮釋和演出。」

2002年之後,爵士樂在台灣漸漸有了表演的舞台,除了兩廳院的夏日爵士樂派對、每年4~6月台北「市民爵士樂欣賞講堂」(2006年開始)、7月底的「台北國際爵士音樂節」、10月的「台中爵士音樂節」都讓人有更多機會親近爵士樂。

更令人興奮的是,一群6年級、從美國、比利時一流爵士音樂學院留學歸國的新世代樂手,開始投入這個舞台,雖然走得艱辛、苦澀,但是他們漸漸開創局面,甚至培養出一批7年級生出國深造。在這波浪潮下,你是不是也準備好迎接爵士樂的洗禮?找不到爵士樂大門

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?

才剛開始試著想聽爵士樂,就被一個爵士樂達人朋友嚇到,他滔滔不絕地從1920年代開始講爵士樂史上的大事、哪個樂手的哪張專輯中哪一段的演奏技巧很好、應該跟哪一年的哪一場演出比較。最後,你只被一堆英文名字堆起的高牆隔離在外,找不到進入爵士樂的大門。

「這是我們那一代常見的文藝青年恐慌症,」台灣新一代爵士樂手謝啟彬笑著說,6年級的謝啟彬經歷爵士樂在台灣長達近30年的斷層期,也經歷網路、進口書剛開啟大門時湧入的資訊狂潮,理解許多人「閱讀」爵士樂比「聽」爵士樂還多的心態。

有趣的是,爵士樂書籍還很少的時代,許多人對爵士樂的認識,竟是從村上春樹翻譯成中文的小說開始,這位超級爵士樂迷、收集4,000多張黑膠唱片的日本小說家,無意間也影響了台灣讀者的音樂品味。

但是,爵士樂畢竟是音樂,謝啟彬說:「雖然讀懂比聽懂來得簡單,但聆聽,還是最重要的。」

延伸閱讀

  1. 1 這一夜,搖滾樂失去了童貞
  2. 2 【Anna Pa的爵士年】踏入「Blue Note」的搖擺世界
  3. 3 【實作練習】秒懂Web3 ! 數位商機洞察課 - 區塊鏈、元宇宙、NFT
  4. 4 頂尖經理人:從自我養成到跨國管理15堂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