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《幸福路上》是1975年次女生林淑琪的傳記故事,也紀錄了台灣人的成長風景。導演宋欣穎砸下6千萬重本製作這部動畫長片,一路肩負資金不足、人才短缺與票房壓力,只為一圓導演夢,踏實寫好她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劇本。
《幸福路上》導演宋欣穎:想成為理想中的大人?你得先釐清「理想」的意義

動畫國片《幸福路上》描繪1975年次女生林淑琪的成長故事。這不全然是宋欣穎的傳記,不過幕幕都反映著她的真實心境,也道出了她長期以來對台灣人的觀察。

16歲那年,就讀北一女中的林淑琪決定選讀社會組,卻遭到親戚勸阻,成了她生命中的第一次「叛逆」。談到這段情節,宋欣穎的回憶也順勢被勾起:「我母親是花蓮人,她真的找了一群花蓮親戚北上,圍著我、勸我選自然組,將來念醫學系。」

「我哭著說我不想念醫科,但他們沒空理解我的內心世界,只希望家裡能出一個光耀門楣的女醫生。」

家人會這樣想,並不是沒有原因。出身藍領家庭,宋欣穎的母親體會過沒錢受教育的苦,所以把冀望全放在女兒身上,期盼她能憑著教育翻身。

「母親為了讓我升學、補習,經常出門賺外快,仍堅持買全套百科全書給我看。」拮据的環境,使得「期待」在宋欣穎心中被加重、放大。片中,她刻意安排林淑琪在當年的蔣中正總統過世那一天出生,又是家中獨生女,也是為了讓「被寄予厚望」成為合理的伏筆,然後描繪親人的期盼對林淑琪造成的一連串壓力。

宋欣穎說,中學時期的她成績不錯,尤其擅長理科。在重理輕文的社會氛圍中,她曾瞧不起選讀社會組的女生,即便她也熱愛文學與電影,曾在課餘時間沉迷動漫,還邀約同學籌組讀書會,認真討論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的作品。

不想讓父母失望的她,16歲以前的確立志從醫,直到生了一場病。「進出醫院復健的日子,我發現自己很多愁善感。那些發生在醫院的生老病死故事,深深影響著我的情緒,」這段經歷,讓宋欣穎決定放棄醫生夢,違背家人的期待。

「經歷那次衝突後,我爸媽知道他們管不住我了,而我也謝謝他們尊重我的選擇。」

選讀社會組後,宋欣穎看似掙脫了家人的束縛、終於鼓起勇氣做自己,但她仍對未來方向感到迷茫。

16歲的叛逆成功,並沒有讓宋欣穎認識自己更多。熱愛寫作的宋欣穎,最希望能念外文系。事隔多年,她爽朗地笑著說:「我那時候根本不知道,外文系其實沒在教創作。」她一路懵懂,到了選填大學志願時,照著學姐們的一句「台大就是比較好」,於是順著前一年的錄取分數填志願,也如願走進椰林大道。不過,誤打誤撞念了四年政治系,只讓她發現自己「不是當公務員的料」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《KANO》監製魏德聖×導演馬志翔:後退一步,反而看到全部
  2. 2 《再見瓦城》導演趙德胤:台灣的自由氛圍,孕育了他的獨樹一格
  3. 3 累積人脈存摺:15堂創造人際複利的說話課
  4. 4 上台流利表達:報告、銷售、演講一次打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