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迎向2023年,如何預備自己擁有更好的狀態?答案是,你可以從現在起花3週,養成21個好習慣,進而做出影響人生的正向改變。現在,正是以行動帶出新年改變的時刻。
3週養成21個好習慣

2022年對多數人來說,都是辛苦、焦慮加倍的一年,迎向2023年,可以多一點盼望眼光。近期,國際貨幣基金(IMF)就預估台灣明年經濟成長率可達3.2%,躋身亞洲四小龍之冠。從整體經濟到個人端,歲末年初也正是好時機,透過建立新習慣,加值人生、展望新年。

習慣無所不在,美國長青暢銷書《與成功有約: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,將生活面向分為「生理」、「社會情感」、「靈性」和「心智」4大種類。(從生理和心理看習慣的21天養成

舉凡吃、喝、運動、睡眠等習慣,屬於「生理」;「社會情感」包含各種建立內在安全感的社交行為;「靈性」則強調走入大自然、冥想、聽音樂、服務社會等追求靈性成長的行為;最後在「心智」一類,則包括學習、閱讀、寫作、教學等。

建立迴路:刻意而為,讓生活不被定型

「我們這輩子所做所為均已定型,一切不過是習慣之總和,」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‧詹姆斯說。過去美國杜克大學的論文發現,人們日常的活動有超過40%是習慣使然,而非來自決定。

也就是說,你到餐廳會點什麼料理、上市場會買什麼菜、心情不好會找哪些朋友聊聊,還有你的工作模式、思緒組織都和下意識的習慣有關,你的生活若不刻意改變,有一大部分已經被定型。

所謂「習慣」可以解釋為:起初刻意而為,過一段時間後,不再思考卻仍繼續、每天都在做的行為。心理學家暨行為科學家伯爾赫斯‧史金納(Burrhus Frederic Skinner)於20世紀初提出「信號、習慣、回饋」迴路,至今仍是講述習慣養成的重要理論。

舉例來說,每天8點半的鬧鐘響起(信號),你會在刷牙、洗臉後來一杯咖啡(習慣),覺得變得更有精神(回饋)。實行一陣子後,這樣的習慣迴路就會在大腦中定型,替自己形成了新的習慣。

好習慣需要日積月累,永遠不嫌遲。2018年於美國推出新書《原子習慣》,即登上亞馬遜書店(Amazon)、《紐約時報》、《華爾街日報》暢銷榜的作者詹姆斯‧克利爾(James Clear),因著高二的一場球賽意外,曾陷入數月的昏迷,頭部重創的他醒來後能力大損,淪落為板凳球員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如何將雄心壯志轉化成可持續的好習慣?3大解方教你把好習慣「植入大腦」
  2. 2 從生理和心理看習慣的21天養成
  3. 3 什麼都學得會!15個高效學習法則,快速上手新能力
  4. 4 管理實戰法則:CEO的16個私房管理工具與方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