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當你做了一項決定,被放棄的選項中,價值最高的就是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。如果不懂得計算機會成本,就容易低估選擇的代價,最後做出令人追悔莫及的決策。
機會成本,Opportunity Cost,機會成本計算

讀完這篇文章,你可以學到的三件事:

 

  1. 了解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的定義、由來和計算方式。
  2. 透過機會成本和沉沒成本提升決策的品質和效益。
  3. 完美主義反而會提升失誤的可能性,透過機會成本捉大放小,工作才會事半功倍。

 


什麼是機會成本?

時間、金錢用了便會消失,所以當一個人採取某一行動,投入這項活動的資源,就無法用在其他地方。而在所有被迫放棄的選項中,價值最高者,就是該行動的機會成本(Opportunity Cost)。

舉例來說,剛從大學畢業的你,可能會取得數份工作,每份待遇不盡相同,可能是年薪120萬的工程師、或年薪100萬的金融儲備幹部,亦或是年薪60萬的媒體記者。

如果你選擇當工程師,機會成本就是剩下選項中價值最高的,亦即年薪100萬;倘若你認為當記者特別有意義,機會成本則會變成120萬。

(你可能也想知道:2份工作同時對我招手,怎樣才能挑出最適合的?一定要先想「這件事」

機會成本的由來?

機會成本的概念,最早是由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 · 巴斯夏(Frederic Bastiat)於1850年提出,他在《看得見與看不見的》(What Is Seen and What Is Not Seen)一文中,以小孩打破玻璃窗為例,說明此現象。

他描述,當一名頑童丟了一塊磚頭,打破了麵包店的玻璃窗,麵包師傅很不開心,因為修窗戶要20美元,可不是一筆小數目!然而,鄰居卻安慰他,修窗工人拿到20美元後,就可以拿去買蛋糕,糕點店也會跟著賺錢。如此循環,你的20美元便能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。

這位鄰居說的固然沒錯,但話只說對了一半。如果窗戶沒破,麵包師傅就能拿20元去做一套新西裝,裁縫也會得利,良善循環一樣會發生。但因20元被拿去修窗,所以麵包師傅不會得到一套西裝,因此西裝就是修窗的機會成本。

不過,巴斯夏並沒有為「機會成本」命名。這個名詞真正面世,須等到1914年,才由奧地利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 · 維塞爾(Friedrich Wieser)創造出來。

但機會成本真正為一般大眾所知,卻是在曾任職於華爾街日報、紐約時報的知名記者亨利 · 赫茲利特(Henry Hazlitt)寫出的《一課經濟學》一書才發生。

機會成本怎麼計算?

在了解機會成本的基本概念後,想更嚴謹地計算機會成本,還須將實際付出的時間、金錢一同納入考量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迎接多職人生的10堂贏家課
  2. 2 千萬別只把員工當成本!7大新指標,重塑永續新人才
  3. 3 【實作練習】秒懂Web3 ! 數位商機洞察課 - 區塊鏈、元宇宙、NFT
  4. 4 文創商機:從產品到風格營造的16堂創業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