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實踐釀酒從栽種開始的傳統,禾餘麥酒創辦人陳相全希望最終能幫每個作物找到適合的位置。
「沒有不好的作物,只有不會用的人」他復耕消失30年的本土大麥,自產自釀台灣味啤酒

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後,政府開放民間釀酒,打破台酒數十年來獨占市場的局面。儘管有釀酒原料、資金及技術的高門檻,仍擋不住啤酒釀造愛好人士相繼投入,小型啤酒公司紛紛成立,帶起一股精釀啤酒的風潮。

十多年過後,台灣精釀酒廠的品質已趕上國際水平,尤其在2016年,掌門精釀、台虎與金色三麥先後在國際啤酒大獎中奪得金牌,台灣民眾對精釀啤酒風味和價位的接受度也愈來愈高。

在百花齊放的新創啤酒公司中,2013年成立於台灣大學農藝學系研究所的「禾餘麥酒」創辦人陳相全,絕對是個活躍的名字。

13歲時,他隨家人移民美國加州,大學時加入釀酒社團接觸「自釀啤酒」(homebrew),後來到釀酒廠打工,開啟他對農業及啤酒釀造的熱情與學習。

這段期間,陳相全萌生使用加州在地作物釀酒的想法,可惜因為公司後來購併其他酒廠,規模擴大後考量成本因素而難以實現。

從6個盆栽開始,種出台灣的味道

大學畢業後,陳相全在金融圈和釀酒廠間來回工作幾年,毅然決然做下換跑道的決定。

2012年,他回到台灣就讀台大農藝研究所,在教授指導下,開始做大麥的相關研究。

陳相全發現,台灣早期有育種家培育出適合本土生長的大麥品種,並且曾經大面積種植過,但是因為台酒公司收購政策改變,使得農民改種其他作物,不再種植大麥。

陳相全以釀造出經典英國啤酒的大麥品種"Maris Otter"為例,希望復耕本土大麥,釀成100%在地啤酒,塑造出「台灣味」。他認為,台灣應該有代表自己的啤酒味道,而不是去追求歐洲或美國的啤酒風味。

他跑遍全台各地育種機構,終於找到為數不多的中興1號、2號大麥種子,在實驗室裡,用6個盆栽開始禾餘麥酒的大麥復耕計畫,經過一年多努力,終於在2014年底在台中大雅和農民契作,讓消失30年的大麥正式復耕。

5甲的大麥地,打造啤酒農業公司

只是,田裡的環境條件和實驗室截然不同,必須借重農民的經驗,慢慢修正,累積種植知識。

2019年,大麥種植面積總算達到5甲地,花了6年時間完成第一個階段,擁有足夠釀酒的大麥原料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哈佛MBA厭倦了菁英圈,用啤酒「釀」出20億美金的6大秘訣
  2. 2 App管理、「打群架」擴張 用新思維翻轉農村
  3. 3 文創商機:從產品到風格營造的16堂創業課
  4. 4 【實作練習】秒懂Web3 ! 數位商機洞察課 - 區塊鏈、元宇宙、NF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