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線上課程
《人選之人—造浪者》問世之後獲得各界好評,但仔細一看,故事擺明在影射台灣朝野兩黨,卻完全沒提到統獨、住房、能源等議題,如此討好大眾又與現實脫節的作品,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嗎?
人選之人

近期《人選之人—造浪者》獲得了極高的討論度,且以正評居多。中國影評網站豆瓣網第一時間將之下架,更讓話題為之延燒,許多台灣人都為有部作品願意大談民主政治、拍攝大選題材感到驕傲。

一路觀賞《我們與惡的距離》(2019)、《茶金》(2021)到《疫起》和現在的《人選之人—造浪者》(2023),我發現導演林君陽對演員的調度很有一套,也懂得能創造出一致的表演調性。從演員到整體的製作,觀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協調性與平衡感,可見林君陽的導演功力在台灣業界已經達到頂尖等級。

一流導演,反而讓作品更危險

過去台灣觀眾不敢對台劇有太多要求,看到林君陽的作品,都忍不住讚嘆這樣的作品呈現已經接近國際水準。

但我以為,這樣的作品反而更「危險」。

因為其製作的精良、情感煽動的拿捏得當,會讓我們忽視了作品本身可能存在的盲點,比如意識形態所造成的限制。

我過去曾以看笑話的心情去看中國電影《我和我的祖國》(2019),卻驚訝地發現,這種看似老掉牙的中國主旋律電影已經爬到了另一個層次。該作召集了管虎、寧浩、文牧野等7位一線商業片導演,以個人故事出發來歌頌集體主義。

例如在張一白拍攝的《相遇》中,張譯飾演的工程師與久別的戀人再重逢,竟是在歡慶中國首次原子彈試爆成功。以普世都能接受的愛情故事為外殼,骨子裡卻另有所圖,歌頌中國的大國崛起。雖作品質感上乘,但論起意識形態,卻叫人難以置評。

拿《人選之人—造浪者》與中共主旋律電影相提並論,自然會令許多人跳腳。但我想如果一部作品拍攝的用意之一,是在讚揚特定黨派、貶抑與之相左的立場,本質上就跟「主旋律」沒有太大的差異,只是服膺的對象不同。1970年代的台灣觀眾只能看到反共抗日電影,不也是那個年代的主旋律嗎?

《人選之人—造浪者》的世界看似是虛構,沒有國民黨和民進黨,取而代之的是民和黨和公正黨。不過明眼人都能一下參透故事所影射的正是現實的黨派政治,比如代表公正黨的林月真(賴佩霞飾)私下支持同性婚姻也反對死刑,卻因為尚未取得執政權而不能公開表明自身立場,其情境就近似2016年競選總統的蔡英文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翁煌德專欄|都是當紅職人劇,為何《疫起》和《做工的人電影版》看不見現實?
  2. 2 翁煌德專欄|金馬60新銳導演分析!5人作品一一盤點
  3. 3 頂尖經理人:從自我養成到跨國管理15堂課
  4. 4 如何找梗:14堂課解決企劃人的痛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