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ers 首頁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留用外國人才是缺工問題的短期解方,然而台灣對於移民的定義不完整,亦需重新檢視移民政策。

近年來我國面臨少子化、人才外流等危機,缺工問題浮上檯面,危及國家未來競爭力,如何維持國家人口的質與量以確保國家未來興盛發展,成為政府必須立刻著手解決的重大問題。少子化可以說是全球困境,各國政府雖然有責任讓國家成為人民安心生養的環境,卻不能把提高生育率當作解決缺工問題的唯一寄望,因為缺工問題已經迫在眉睫。留用外國人才,將是缺工問題的短期解方。

為何需要重新定義移民?

綜觀台灣當前的留才政策,似乎僅著重在「補強」與「改善」上,即便今年修正了「入出國及移民法」,然而這僅改善一些沉積2、30年的重大沉痾,如增進人權、改掉不合理的限制等等,實則依舊侷限且缺乏前瞻性,並沒有隨時空背景不同而即時做出充分調整。

而造成此特點最大的因素則來自於台灣對於「移民」的定義不完整,造成政府在移民議題上無法作更進一步的詳盡規劃。在政策上或在國人觀念裡,「移民」的輪廓印象被概化,多半認為只有具婚姻關係或進入家庭領域者才屬於移民,而忽視那些領取了居留證,在台生活多年的外籍工作者與僑外生等族群,連帶影響移民政策的發展進程。

因此,若台灣要加入這塊國際人才爭搶的角逐熱區,則必須訂好妥適的移民政策以符合人才與產業的需求。但欲訂好妥適的政策,則首先需要給予「移民」族群完整的定義,凝聚大眾的新共識,才能有明確方向,並在推行政策時得到政府與民間的積極配合。

如何定義移民才能跟上國際議題的腳步?

究竟「移民」該如何定義與劃分?參照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的定義,認為國際移民係指「居民跨越國境離開出生國或原籍國,以短期或長期居留為目的前往他國的遷移。遊客、宗教朝拜、短期商務考察或醫療等則通常不列入移民之列。」在台灣,則可粗略理解為「不論時間長短,有領取居留證者就是移民」。

而擁有此一初步概念後,才能開始了解並劃分台灣的移民輪廓。領取居留證者包含婚姻移民、外籍工作者或服務者、僑外生等等,皆屬於移民事務的範疇。並且,根據不同的類別與台灣的產業特色、獨有的移民樣態來進行細分,才能使移民議題聚焦而成台灣專屬的移民政策。

延伸閱讀

  1. 1 行政院副院長 鄭文燦:台灣人才地圖轉型階段 要把人才當國力
  2. 2 打破8年輪替魔咒!礦工之子賴清德:我很「派」,這是我對國安的堅持
  3. 3 頂尖經理人:從自我養成到跨國管理15堂課
  4. 4 破除領導盲點,團隊管理的13個致勝法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