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ers 首頁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 隱私權政策
四分之一Z世代自我認同為同性戀或雙性戀。企業要創造性別友善的職場,就不能迴避多元性別這一題。

10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,台北街頭總是特別繽紛,因為這天是一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。

今年有超過17萬人上街,不只本地民眾熱情參與,也有許多各國的朋友特地來到台灣參與這場盛會。尤其同性婚姻合法後,台灣同志友善的名聲更是遠播,似乎再度呼應了台灣是亞洲性別最平等的國家。

但在職場上,同志族群是否不再需要隱藏偽裝、能夠自在做自己呢?我認為答案有些保留。

如果將時間拉到十年前,同志遊行因為帶有較濃的運動色彩,並不容易在其中看到企業的身影,當時大約只有10家外商公司參與。但如今同性婚姻法制化已超過4年,今年官方公布的報名團體中,至少有60家企業加入遊行或在現場擺攤,推估是歷年最多企業參與的一次。這些企業包括Dell、HPI、HPE、ASML、默克、Google、渣打銀行、AZ、可口可樂、Intel、樂桃航空、LVMH、Yahoo、保時捷、花旗、亞馬遜等,可說涵蓋各行各業、橫跨歐美日商,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全部都是外商,且當中許多公司還是國內科技廠的客戶或供應商。

不只如此,近年許多外商也開始與同志團體合作倡議、響應職場友善企業評選,或將此議題融入自家的服務與活動。例如渣打銀行的彩虹ATM、聯合利華每年結合公益活動推出的彩虹商品等。類似的行動,即便在同婚尚未合法的鄰近國家,如日本、泰國或南韓等,都已算常見。

為何外商積極投入,大型本土企業卻靜悄悄?在商言商,歐美企業嗅到的是世代價值觀的變遷與利之所向。單看同婚合法國家數目在過去10年大幅成長(目前已有35國),就可得知是大勢所趨,不如藉此建立進步的品牌形象、吸引多元人才加入,還可增加業務機會(例如粉紅經濟)。

反觀國內環境,同性議題在早期曾被視為爭議甚至是高度政治性,導致企業態度趨於保守,長期以來對LGBT+族群(指同性戀、雙性戀與跨性別等多元性別者)缺乏理解。

然而,面對人才愈來愈難尋、難留的挑戰,以及年輕世代「天然」的多元性別意識,企業勢必得正視這個題目

延伸閱讀

  1. 1 看似時髦的DEI其實是台灣考古題? 從台灣職場五五斷崖現象談起
  2. 2 「好工作」定義正在改寫:超過450家企業與大學響應人才永續行動聯盟
  3. 3 頂尖經理人:從自我養成到跨國管理15堂課
  4. 4 精準用人學,獵頭CEO的獨門心法